根据统计局的数据来看,去年12月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比11月份略有提高,但比20222年同期下降了0.3%,2023年全年的物价仅比2022年上涨了0.2%,这是自2009年以来的最低涨幅,当时由于全球经济衰退,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下跌了0.7%。
2023年全年的消费通胀率仅为0.2%,这远低于我们设定的3%左右的目标,消费通胀率的放缓,揭示了我国商品过剩的严峻形势。
回顾过去一年,价格战充斥着各行各业,从汽车到房子、从咖啡喝食品、从服装到旅游,价格战愈演愈烈,商家面临降价去库存的压力,由于消费的低迷,企业不得不缩减业务规模,这导致就业更为困难,暴涨的网约车和外卖从业者的背后,更进一步凸显了我国的就业形势严峻。
去年12月,我国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下滑0.3%,为这一指数走完我国引入市场经济以来持续下滑的最长一年划上了句号。
不仅仅是CPI下滑,我国的生产端成本指数,生产者价格指数PPI下跌的幅度更大,这个数字是2.7%,此轮下跌的时间已经超过了一年,这让我们不得不开始反思,是否进入了一个漫长且阵痛的经济周期之内。
一旦我们将这定义为经济周期性现象,这大概率也意味着,明年乃至后年,CPI和PPI不管是下跌亦或是上涨,都不会出现一个更好的局面。
到今天,各项经济数据有好有坏,唯独消费面临较大的承压,这可能也会反过来倒逼我们采取大胆措施,打破通缩周期,否则可能会陷入逆向螺旋下滑之中。
这就是经济周期的可怕之处,短则一两年,长则如日本,则是几十年的漫长低迷,让日本几代年轻人陷入“低”之中。
很多人一定会感到好奇甚至是疑惑,为什么在新冠肆虐的三年里,我们的各项经济数据反而表现尚佳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并不困难,预期和对比很重要,在那三年时间里,欧美对我国的供应链依赖度依然非常之大,从口罩到防化服皆是如此,除此之外,因为我们控制的较好,快速防范快速解封快速生产,反而受到的负面效果较低。
反过来,那三年时间里,欧美各国经济、各种公共问题层出不穷,这样一对比下来,我国的互联网、在线教育市场文体两开花,自然成为了经济增长中的范本。
最大的转折点出现在2022年,那一年各国开始陆续恢复,且美国经济走势强烈,而我们于12月7日宣布解封,时间上刚刚好,但在预期上,出现了变化。
数据也能够很好反映出这一点,2022年我国新增人民币存款创历史新高,那一年存款增加了17万亿元,相当于平均每个国人在银行里存了一万多元。
为什么储蓄创历史新高?因为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感,正如远东资信在报告中所说,类似储蓄增加的情形是预防性储蓄增加的结果。
钱的流通放缓,通胀自然也就不会发生,随之而来的就是通缩压力,企业为了去库存,不得不降价促销,或是降价抢占市场,这拉低了企业的利润率,最终又会影响个体的就业甚至是收入的下滑,如此循环往复,形成负的反馈。
这是通缩的可怕之处,看起来商品更便宜了,但由于企业利润受损,你的收入和就业都会遭受压力,因此通胀和通缩比起来,一定是通胀相对更好一些。
随着商品价格压力居高不下,企业要降低产品价格,那么这中间的成本,可能最终只能由员工自己来买单,要么人力优化,要么降薪。
目前,我国央行存款已经高达137万亿,这相当于平均每个国人在银行里存了十万元的巨款,这是非常可怕的一个数字,这个数字还约等于我国一年的GDP总量,这说明这种不消费的长期预期,正在形成。
不确定性和不安感,是影响人们消费的主要因素,而不确定性和不安感,一方面来自于行业的不确定性,例如游戏、教培,而不确定性,则来自宏观经济的各项结构性问题。
换言之,这些问题都非一朝一夕可以得到妥善解决的问题,因此要想在短期内促消费,一个常用的方法是货币宽松。
我们已经连续20个月M2的发行速度超过了两位数,这远超GDP的名义增长率,按理来说超发如此多的货币,一定会造成通胀,而非通缩。
超发的货币大部分转化成了居民和企业储蓄,2022年我国居民存款创下历史新高,到了2023年,我国居民存款则创下历史第二新高,全年存款虽然没有达到17万亿,却依然达到了16.67万亿。
这说明超发的货币变成了存在银行里不流动的资本,通胀不是钱的总量越多就通胀,而是市面上流通的钱越多,才会导致通胀,量化货币宽松失灵,对经济的刺激作用几乎失效。
不安感和不确定性背后,其实是对宏观经济的担忧具象化,房地产持续衰退、消费者缺乏信心和出口疲软等等,都会引发人们对宏观经济的担忧,从而预防性储蓄,为变数做准备。
另外,绝大多数家庭有房,房价的下跌或上涨,尽管不会让大部分人卖房,但的确可以加固人对自己资产上涨的预期,于是就会倾向于多消费。
宏观上的M2总量增长势头强劲,却并未带动消费的强劲增长,个体和经济政策之间的鸿沟似乎越来越大,这道难题最终何解,仍需要长期和短期的双重调控。
谈到消费,还有两个因素非常重要,过去我们常说欧美人敢于花钱,敢于消费,主要原因不是因为他们多乐观,更多的其实是社会保障体系在为他们兜底,这让他们可以肆无忌惮进行消费。
这是第一个因素,社会保障体系为你的医疗教育兜底,你当然也就不会做太多预防性储蓄,今天我国存款余额再创历史新高,背后无法就是预防性储蓄的因素,个人养老、医疗等等,都属于预防性储蓄的范畴。
按照中金2019年的数据来看,我国月收入3000以上的人口有4亿人,这也是白岩松口中的4亿中等收入群体,说明这个数据还是非常具有权威性的。
月收入3000以上的仅仅只有4亿人,月收入5000以上的只有7000万人,剩下的10亿人口包括老人小孩在内月收入不足3000,他们如何消费呢?
今天我国存款总额高达137万亿,平均下来每个人可以分到10万亿,但真正贡献这些存款的有多少人呢?
为什么我们说一个橄榄型社会是很好的,中间大两头小,中间大的是中产群体,橄榄型社会之所以好,原因就在于大多数人有钱消费。
如果一个经济体中收入差异悬殊,那么注定了消费只能靠少数人推动,但少数人每天最多能够在外面吃几顿饭?
所以,消费这件事,一定是由大多数人带动的,少数人不是消费不起,而是消化不了,他们的客单价可以做到很高,例如吃一顿饭上万元,但一天他们最多也就吃四顿饭,多的也消化不了。
消费说到底,其实就是收入和增长,更是就业机会和创业可能,一个人的消费,最终在去掉成本之外会转化成另一个人的收入,这个人再根据自己的收入高低去进行别的消费,这就是现代经济社会的底层逻辑。
不管是投资还是基建,最终一定是建构在消费之上的,哪怕是一个公园,看起来没有任何消费场景,但那也是为了提供更好的居住环境,吸引人过来居住,从而产生消费。
收入上的客观差距、未来的预期收入高低、以及我国中产群体的不断壮大或缩小,最终都会反映到宏观消费数据上。
2019年,我国月收入5000以上的中产群体还有7000万人,如今2024年了,这一群体是壮大了还是缩小了?
人们的收入是增长还是减少,就业机会是增加还是减少,创业风险是高是低,都会影响人们对未来的判断,从而决定是消费升级还是消费降级。
如果通胀继续保持微弱的上涨幅度,可以料见的是价格战恐怕还会持续,届时就业收入都不会有太大的转变,那么内卷自然也会继续发生,而在这样一个大的氛围之下,留给年轻人乐观面对的时间窗口,可能并不会太多。
事实上从结婚率乃至新生儿出生率上,我们已经看到了年轻人决策行为的转变,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稳定保守的事业单位,没有拼劲和闯劲,民营企业从未像现在这样如此不受年轻人欢迎。
作者:罗sir,新青年的职场内参。关心事物发展背后的逻辑,乐观的悲观主义者。关注我,把知识磨碎了给你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