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期间,公共场所常有专人检测出入人员的口罩佩戴情况。这一工作如果交给机器人来做,会不会效率更高,也更安全呢?”在指导教师帮助下,深圳市福田区科技中学学生陶禹伯设计出了佩戴口罩人员检测系统。该系统如检测到未佩戴口罩的人员,将发出报警信号,并要求关闭闸门。前不久,这项发明在广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荣获计算机科学门类金奖。
现有课程体系如何与科创教育相融相促?如何聚合校内外资源,破解科创教育师资紧缺难题?如何合力为学生构建动手创造的创新平台?作为全国科学教育实验区,福田区充分聚合高新技术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力量,以政策引导、资金支持、体系打造、生态链建设为抓手,构建科创教育“政—学—研—企—赛”区域生态链,用创新课程、优秀师资、多元平台,引导学生提升创新创造的思维能力。
“回南天”时,教室很潮湿,如何指导学生运用所学,动手解决身边的问题?福田区荔园小学专门构建了吸雾器设计和制作统整课,由科学教师为学生讲解温度与水的变化原理,美术教师指导学生绘制吸雾器设计图,信息技术教师教授湿度传感器编程等……在多学科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分小组协作,动手设计和制作吸雾器。
福田区引导学校开发跨学科、跨学段的连贯课程群,探索不同形态的“科技创新+”课程,引导学生将多学科知识重构为综合能力,解决实际问题,例如与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共同打造航空航天教育课程等六大课程项目。
为满足学生提升创新能力的个性化需求,福田区鼓励中小学教师自主开发科技创新课程,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很多教师还通过学科、综合课程嫁接融合等方式,探索开发不同形态的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课程。目前,全区超300名一线教师参与开发与实施科技创新课程项目,开设3D打印、创意编程等100余门课程。
作为深圳的中心城区,福田拥有丰富的科技企业产业资源。该区引导学校充分调动利用各界力量、资源,将企业、社会优质资源转化为课程资源,共开发了近千个学时的科创课程。
红岭中学园岭初中部教师石丽娜刚参加工作一年,就被评为深圳市优秀科技辅导员。这得益于广东省科技教育名师工作室的培养,主持人李貌不但通过上示范课、听评课帮她提升教学能力,还经常带她参与深圳市青少年科技运动会等实战项目。除本校教师外,李貌工作室还带动区内17所学校科创教师专业能力提升。
“科创教师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源头活水,他们的能力素养决定着科创教育的层次水平。我区充分利用省名师工作室等平台,发挥好科创名师的‘头雁’作用,带动更多学校科创教师‘雁阵’前行。”福田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福田区紧抓师资队伍建设这个“牛鼻子”,分阶段分层次构建针对性强的教师培训体系。
福田区成立全国首家基于工作场景的STEM学习中心,运用浸入式培训环境和参与式培训模式,引导教师提升科创教育思维和能力,从以教为主转向以学为主,同时引导学校以科学学科辐射更多学科,推动科技教育学科化与学科教学科技化。
近年来,福田区多所中小学校通过购买服务、聘用兼职教师等方式,打造多元科创教育师资结构。一方面与35家创新企业或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引进500名社会优秀STEM教师,另一方面从中国教科院、深圳大学等引入更专业的创新资源,自2015年以来已邀请30多位院士举办50场讲座。
在学校与深圳市海绵办共建的海绵城市实验室里,深圳明德实验学校学生黄琪轩发明了一种多功能有轨监控装置,能监控城市地下管廊运行情况。该校与大族激光、大疆等知名企业,共建了数字制造实验室、仿生机械实验室等8间复合型校企联合创新实验室。
“创新人才不是‘纸上谈兵’教出来的,而是‘实弹’练出来的。”福田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3年,福田区政府在科创教育项目上年均投入8000万元,为学生创新创造打造“梦工场”。全区60多所中小学已经建成了多样化的STEM创客空间,有32所中小学创客实践室被评为深圳市创客实践室。
为进一步拓展学生科技创新的实践空间,福田区鼓励学校与中科院深圳先进院等科研院所、高校合作,共同探索培养未来科技创新人才的新途径。学生走进校外实践基地,接受科普教育,近距离体验高科技。
创新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有“土壤和环境”,更要形成科创文化。自2000年起,福田区已举办了22届全区性的大型青少年科技节,科创项目多达36项,每届有近万名学生参加。全区学生现已成功申请1000多项专利,在全国、省、市级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奖130多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