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400 920 5545
您的位置:首页 > 产品中心

杏彩体育官网下载:“湖大模式”为科技成果转化做“嫁衣”

简要描述:  “我们团队都是做研究出身的,项目落地转化与合作方谈判时,我根本不晓得怎么跟人家开口,说不出来有效...

详细介绍

  “我们团队都是做研究出身的,项目落地转化与合作方谈判时,我根本不晓得怎么跟人家开口,说不出来有效信息,根本就没办法推进合作。当时我就说算了、不搞了。”

  2016年,湖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何凤姣团队完成了64座血培养仪的样机研制,通过了国家863项目验收。那时她便开始着手进行项目产业化落地的事,但未曾想,仅靠自己团队搞不定。

  科技成果转化是实现从科学到技术、从技术到经济“并驾齐驱”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转化道路不通畅,就会导致很多科技成果“待字闺中”,不为市场所知。

  近年来,湖南大学积极探索知识产权管理体制机制建设,出台科技成果转化相关办法,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凝练出“项目筛选与培育、专利分析与导航、融资与商务谈判、落地实施”的全流程服务模式。“湖大模式”让更多的“沉睡”专利“流转”起来。

  我国长期存在抗生素使用不合理的情况,增加了患者经济负担的同时,也造成了医疗资源浪费。“更严重的是,还会引起临床上许多不良反应和耐药细菌的不断增长。”何凤姣告诉《中国科学报》。

  何凤姣表示,团队研发的全自动血培养仪可以强化病原学的检测,提供及时、准确的检验报告,实现高效对症下药。该项目相关技术系国内外首次提出并应用实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居于国际领先地位。

  全自动血培养仪采血量更少、灵敏度更高、响应速度更快,可广泛应用于各级医院临床血液样品中微生物培养、检测和抗生素效能的体外检测。而且,与进口仪器相比,该产品在价格上也具备一定优势。

  “全自动血培养仪的市场需求在不断增加,项目的产业化落地会填补国内市场的空白。”何凤姣坦言,2016年他们就曾尝试迈出“落地”这一步,但并不顺利。

  2018年8月,湖南大学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以下简称转化中心)成立后,开始着手对学校已有的高质量专利进行挖掘、筛选与分析摸底。2019年7月,在对何凤姣团队相关专利进行了大量前期调研的基础上,转化中心组织召开了湖南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系列路演活动生物医药专场,推出了“全自动血培养仪及试剂”项目,吸引了多家投资机构。

  经转化中心和项目团队讨论谈判策略、进行项目估值后,2019年12月,湖南大学以发明专利“用于血样中微生物快速检测的仪器、试剂及制备方法”作价投资1005.30万元出资占股67.02%,与深圳蓝马资本管理有限公司及关联投资机构、管理团队联合设立合资公司。据悉,该项目已于今年注册落户长沙。

  “高校老师们毕竟还是知识分子,有时候会觉得谈价格是伤感情的事,不太会开口;开口后也不知道对方是不是合适的合作伙伴。”在转化中心主任李飞龙看来,成果转化需要专业人士来操作。

  《湖南大学“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和《湖南大学一流大学建设方案》中提出,要“构建学科链、创新链与产业链互联互通的成果转化体系,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构建专业高效的知识产权管理和运营体系,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

  为此,学校以转化中心为抓手,引进法律财税、股权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员,用专业的方式进行成果转化项目的评估。“专业团队会通过尽职调查对投资人、投资机构的情况,以及未来的运营方案进行把关,把项目落地后可能遇到的风险都提前全部梳理一遍。这是非常专业的技术活,做科研的老师一般是干不了的。”李飞龙告诉《中国科学报》,转化中心的定位就是专业化的知识产权运营机构。

  桥梁结构振动控制一直是工程界的一大难题,成因非常复杂。“到目前为止,可以说每一种引起振动的原因都还没有研究透彻。”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陈政清介绍说,阻尼器是解决振动问题并保证工程安全与装备性能的必要设备。

  陈政清带领团队从2006年开始研究新一代阻尼技术,率先提出了电涡流阻尼的原创性概念,开发出新型磁阻尼减振共性技术,设计出结构上可分离的永磁式电涡流阻尼器。他告诉《中国科学报》,该种阻尼器为纯金属构建,不含油,耗能元件无接触摩擦,且其“最短封闭磁路设计”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漏磁和磁阻,使得阻尼器的启动摩擦力非常低。

  “大学里的研究项目多数是基础研究,其理论发现衍生的技术可以针对不同行业要求,进行单独设计和技术研发,形成专用技术。”李飞龙解释,“电涡流阻尼新技术”的成果应用面很广泛,可以应用到建筑、高铁等多个领域。

  像这样有市场需求和产业需求的技术更容易落地。2016年,陈政清团队将4件专利转让给湖南省潇振工程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开发磁阻尼与结构减振技术和产品。目前,相关产品已被应用于国内外40余个桥梁工程、建筑结构、电力工程等项目,其中包括张家界大峡谷玻璃桥、摩洛哥NOORⅡ太阳能集热塔、上海中心大厦、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等结构减振工程,近3年创造经济效益3.8亿元。

  在转化中心的推动下,近年来,湖南大学与合作方联合投入逾1000万元,建立起大型多功能电涡流阻尼器试验系统、检测系统等功能较完善的技术研发硬件平台。目前正合作推进电涡流阻尼新技术在大型机械、武器装备、轨道列车、涡流制动等领域的应用和开发,与相关企业合作开发的列车减振缓冲器、车辆悬架减振系统等都已进入产品中试阶段。

  自2018年学校获批湖南省知识产权局“首批高校知识产权中心建设单位”以来,湖南大学又在去年获批“教育部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基地”,今年获批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在建立知识产权统一管理机制的基础上,湖南大学完善了校内知识产权转化运用机制,不断推动学校创新成果的产业化,不断为服务国民经济主战场贡献“湖大力量”。

  今年6月,中国科学院院士、湖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谭蔚泓团队“基于核酸适体的无创产前诊断”相关专利申请权与技术秘密,已与宁乡高新区进行项目落地签约。

  今年7月,湖南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教授崔向阳团队“高效非结构自主CAE软件核心算法、GPU并行计算及优化设计平台”项目相关知识产权作价2800万元与投资方联合成立合资公司,已落户岳麓山大科城后湖园区,相关成果有望解决国外软件对我国高端装备及军工领域的数值仿真“卡脖子”问题。李飞龙告诉记者,该项目从挂网公示到通过校长办公会审批仅用时18天,充分体现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湖大速度”。

  2017年以来,湖南大学共转化科技成果117件,知识产权运营金额超过3.5亿元,带动1.9亿元社会资金投入。

  “市场有技术需求,我们为其介绍学校专利资源;科研团队想要推动成果转化,我们为其全流程护航。帮助科技成果落地,让社会享受到更多、更先进的科技成果带来的便利,也正契合了湖南大学承袭自岳麓书院的传道济民、经世致用的品格。”李飞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