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两江新区第二人民医院(简称:两江二院),有这样一个团队,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和的各种血液、体液、排泄物打交道,在微观世界里寻找各种疾病的致病原因,严谨对待每一份检验标本,用检验数据说话,协助临床及时作出病情评估及诊断。
31岁的姚雪娇在医学检验科已经工作了8年。她说,自己很幸运是其中的一员。虽然自己不用直面患者,却要与病毒展开面对面的博弈。即使没有收到鲜花和掌声,他们仍甘愿做医疗事业的幕后英雄。
在两江二院一楼,有一间不起眼的PCR实验室(基因扩增实验室)。它只比普通实验室多了几道门,多了几扇玻璃窗,里面却有一支全副武装的“特战队”。自去年9月,这个实验室正式运作以来,姚雪娇和同事们就一直在里面和新冠病毒进行着殊死较量。
“核酸样本运到实验室后,要先喷洒酒精消毒。核对信息无误后,再放到震荡仪上震荡30秒,接着给样本进行编号……”说起核酸检测的流程,姚雪娇对近20道工序倒背如流。作为PCR实验室的负责人,她对这个实验室再熟悉不过了。从实验室的前期搭建,到后续的检测,她几乎全程参与。
在整个检测过程中,核酸提取是最关键、最危险的环节。核酸检测的样品主要采集的是鼻咽后壁或咽喉部的分泌物,如果操作不当、防范措施不到位,样本中的病毒颗粒物就有可能通过呼吸道进入内,或者依附在衣服表面甚至皮肤上,从而扩大污染范围。
“刚开始,我和家人都有点担心。但后面一想,如果医护人员都感到害怕的话,那谁来保障群众的安全呢?”姚雪娇深知检验对疫情防控的重要作用。作为检验人,自己必须打起十二分精神,做好“排雷兵”的工作。
就这样,姚雪娇和同事们在别人看不到的实验室里,与病毒针锋相对,默默守护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第一次提前结束进修,是在去年初武汉爆发疫情的时候。正在外进修的姚雪娇,看到疫情爆发的消息,心急如焚。“我是党员,让我先上!”她第一时间写了请战书,还打电话请求院领导“开后门”,一定要同意她驰援武汉。虽然后来没去成,但她到世纪同辉隔离点待了一个多月,为外籍返渝隔离人员提供咨询和服务,获得大家的一致好评。
当时,她的孩子只有1岁多,正是粘人的时候。“我让爸妈把孩子带回老家待了两个月,回来后孩子都和我不亲近了。”说起家人,姚雪娇心里满是愧疚。她说,只有以后抽空多陪陪他们。
第二次提前结束进修,是在今年7月底。当时重庆出现本土病例,大批居民需要采集核酸。在外进修的姚雪娇又一次主动提前结束进修,积极投身到抗疫一线。
“我是党员,请让我先上!”作为一名有着9年党龄的党员,姚雪娇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党员的初心与使命,诠释了医务人员的责任与担当。
N95口罩、帽子、医用防护服、鞋套、内外双层手套、防护眼镜……普通人穿上这样一身“盔甲”,估计几分钟就会感觉到呼吸不畅、头晕。但对姚雪娇来说,这已成为家常便饭。
1989年出生的姚雪娇,是党员,也是业务尖兵。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6、7小时不吃不喝,连视线也常常被护目镜上的水汽遮挡,只能透过水汽凝结后流下来的缝隙看东西……尽管如此,但无论是试剂配制、手工加样、核酸提取、上机扩增,还是最后出具报告,每个环节她都操作得行云流水。
今年7月底重庆出现本土病例时,两江二院的核酸检测量激增,从平常每日检测量约200份,猛增到每日约2000份。“那段时间,科室所有人都主动放弃休息,积极投身到工作中。”姚雪娇说,他们见过深夜12点的夜景,也见过凌晨5点的太阳。
面对如此高强度的工作,两江二院的所有检验人不惧不退,与时间赛跑,未曾有过丝毫抱怨,准确无误地完成一批又一批样本检测。
“其实检验工作是很枯燥的,常常机械般地重复同一动作。但越是枯燥,越需要细心、耐心和责任心。”正是凭借着这“三心”,从姚雪娇手上检测的上万例核酸,才真正做到了万无一失。
采访结束时,正值PCR实验室人员换班。脱下厚厚的防护服,他们的眼眶、额头全是口罩、护目镜压出的勒痕,双手在汗水的浸泡下泛白起皱。姚雪娇和另外两名同事穿上防护服,准备就绪后,从容走进实验室。
一袭白衣,不惧生死,逆行而上,与毒博弈。透过护目镜,虽看不清他们是谁,但一定知道,他们是为了谁……(文/张淑敏;图/陈俊杰)